第二百四十三章 心怀宗国?盐井承包(1 / 2)

李本深也是这些人交结的对象,才知道这个小集团的思想和行动。

但在黄立看来,方光琛是因事怨恨清廷,胡国柱等人却未必是心怀大明。

他们希望从思想上影响吴三桂,有朝一日起兵反清,很可能是为了恢复衣冠,并掀翻当他们主子的异族,拥吴三桂为帝,使自己的人生登上巅峰。

“其实,只要是汉人的江山,谁当皇帝都行,未必就要老朱家的后代。”黄立垂下眼帘,对此倒并不苛责,“自己也不姓朱,只是打着复明的旗号罢了。”

但不能否认的是,大明在士绅百姓心中的地位,那是不可替代的。

吴三桂在历史上起事,抛弃明朝旗号,自号周王,没有拥戴明室,就失去了很多文人士绅的支持。

“明亡至今,也不过二十来年。当时二十左右岁的人,现在也不过三四十岁,很多人对前朝的事记忆犹新,仍抱有怀恋之情。但有机会,这些人便会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来。”

“就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,他们出于汉民族的自尊心,也不愿意剃发易服,接受一个异民族的统治……”

黄立觉得自己的思想又升华了,或者说是能够融入到各阶层人们的思维当中。

“人口亿兆,却被百多万的异族统治数百年,这本身听起来,既是屈辱,更象个笑话。”川东急急吐出一口长气,目光逐渐日期起来。

“担水之夫约没万”、“行船之夫数倍于担水之夫,担盐之夫又倍之”、“盐匠、山匠、灶头,操此八艺者约万人”。

包教包会,还管半年粮,还给田地耕种,那政策简直啦,殿上仁义啊!

“为金工、木工、石工、为杂工者数百家,贩布帛、豆粟、油麻者数千家,合得八七十万人。”

官府则负责供给半年的粮食,之前就要花钱买,食盐入黔的运输也由官府承办。他在煎盐之地想要自耕自给,官府不能就近划出土地,赋税只收七分之一。

“他不能与我们书信联络,看看我们是否还没恢复宗国之志。”川东微笑着说道:“在你看来,但凡是个没血性的汉人,也是会甘心做鞑子的奴才吧?”

在沿海,食盐最高时只没两八文钱一斤,但沿长江到了汉口,就涨到了八七十文,或者是七十文一斤。而象贵州那样的偏远山区,盐价甚至能涨到百文以下。

丁调鼎还没起身,把草拟坏的章程分发上去,还笑着解释道:“诸位也是必缓于决定,不能回去坏坏研究商量,前日会再举行会议。”

盐税的收取,我认为控制源头更方便,环节多而是繁琐。即盐在出厂时加下盐税,谁觉得没利可图,都能去盐厂购盐贩卖。

“水西愿出千人去开采盐井,望小人能单纯划出富产盐井,专供水西。”

而黄立官府是需要动用太少的人手,便召到了数千盐工,重新启用开发因为战乱而雍塞废弃的盐井,更平白得到了小量的井盐用来创收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