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怨(2 / 2)

九江知府呵呵一笑,脸上丝毫不尊敬的带着些许揶揄:“以前的确没见过面,但现在不就见面了吗?你放心,我的这一张笑脸,你这一辈子都能够记住!说什么也不会让你忘了的……”

这一副我说话的口吻显然来者不善,顿时让曾秉正刹那间便警觉了起来,脚步微微的往后挪了挪,眼神有些躲闪的警惕说道:“老夫虽说是罢官回乡了,但怎么说也曾经是朝廷命官,知府大人不会不懂朝中的规矩吧?”

恶狠狠的咧嘴一笑,九江知府哗啦一声的把手中一卷白纸,轻轻甩开舒展起来,用手指了指白纸上的那画像说道:“看见了没,这不就是你曾秉正吗?看来只有你自己不清楚!等你进了九江城,你就会发现,九江城的各个城门口都贴满了你的通缉画像!这沿途各个城池,还有哪个人会不认得你呢?”

郁闷的抬眼瞧了瞧他手上那张白纸的通缉画像,通政使曾秉正显然更加吃惊起来,倒不是资吃惊画像和自己并不全然相像,而是自己为何被通缉……

毕竟古代的通缉海捕画像,和事实上的犯人相像程度一般都不怎么沾边。古代的通缉画像,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真的不怎么像。其实不用说古代的通缉画像,就是古代的一些国画,说实话也是非常的不形似的。我国的画作从古到今一直讲究的都是神似,形神兼备,气韵生动。既然这样,古代在城门上贴的那个通缉画像,还有意义吗?

首先,我们先说这个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,他一般都会按照人物特点来写实。比如说犯人的脸上是否有疤痕,眼神是不是很凶煞,嘴歪不歪等等的面部特征,会突出显着的表现出来。

即使通缉画像画的不像,后面也会把犯人身高大约多少,穿着什么样式的衣物,多是佩戴什么样子的物品,以及官府所知道的特征都一一列举出来。

此外,古代的通缉令上还有关于犯人的一系列相关信息。比如说古代人并不像我们现代人,人口流动数目很大。古代多是靠劳作来取得收入的农民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。并没有什么机会经常四处走动,所以口音和附近生活的邻居基本都是固定的。如果出现新的面孔,陌生的口音是非常显眼,容易受到很大的关注。

既然是通缉令,那肯定就是犯比较大的罪过,影响比较恶劣的才会让官府满世界的去找你。偷鸡摸狗这种罪过,也犯不上让朝廷或者官府劳师动众的。既然影响比较恶劣,那就一定会有悬赏金额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<!--20230412212821-->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