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5章 假(2 / 2)

古代官员的印章称“印信”,皇帝的称“御宝”。除沿用历史上原有的制度外,还根据自身的需要做了一些改进。不同级别的印信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,具体分为宝、印、关防、图记、条记和钤记六种。

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前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瑰宝,说起中国的印章文化,大家肯定非常熟悉,它自古以来就是信用的象征。最早的印章被称之为“玺”,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见到的皇帝的传国玉玺。

它做工精美,花纹复杂,一般都会凋刻有麒麟的图桉,象征着皇权;一些官员也会随身携带,作为身份的象征,如果官员离任或者是死亡的话,印章还要收回;后来一些文人墨客也会制作一些闲章,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,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辨别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。

那么有些人就会想,如此重要的东西,如果我伪造一个皇帝的印章盖上去,是不是可以无法无天了?毕竟古代也没有什么好的防伪系统,也没有办法用计算机来扫描。

其实前人早就想到了这一点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,古代的印章大部分都是石质的,如果敲击的话就会留下痕迹,所以在印章刚刚刻好的时候,凋刻者都会在刻有文字的那一面,用锤子随机的敲打几下,这样就会留下不规则的裂痕,而这种纹理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办法作伪的,所以很少出现有假盖印章的事情。还有字面上的变化,古代的字都是凋刻上去的,想要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字,几乎是不可能的,要下很久的功夫苦练才行。

到了我们现在,防伪系统就更加完善了,在印模的时候可以在印上留下指纹的痕迹,这种痕迹是唯一的、不能复制的;还有字的大小,两个笔画之间细微到0.01毫米的距离都可以被检测出来。

除了纯手工凋刻,无法调出绝对相同的样式和字迹,这种无法复刻的特殊性,可以作为防伪手段之一。

古代封建社会,对于伪造国安府朝廷硬性公章的惩罚的具体力度也是非常之重,只要发现有人伪造公章,那基本上就是没跑的重罪,通过严厉打击的方式,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那些,抱着侥幸心理的造假人员,可能存在着的侥幸心理。

但眼下,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竟然发现了一份造假的公章和公文,而且这份公文和公章的持有人巡盐御史郭奉,也意外身亡。这不由得让人,感到格外恼火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<!--20230412212821-->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