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8章 朱有爋(2 / 2)

与大哥世子朱有钝不同,周王的老二朱有爋就恰恰相反了,这是个劣迹斑斑的浪荡子,即便是明太祖朱元章在世的时候,都对这个孩子感到非常的厌恶和郁闷,就足以证明此子品行有多么的不端了!

明朝的“坑王”朱有爋,坑爹、坑兄、坑子、坑弟,最后还坑了自己。

朱有爋是周藩初代亲王周定王朱橚的嫡次子。虽然出生就含着金汤勺,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不是嫡长子。这也意味着朱有爋正常情况下不能承袭父亲的亲王爵位,只能降一等被封为郡王(朱有爋被封为汝南郡王)。

郡王虽然差了亲王很多,但也是货真价实的王爷,富贵一生是没什么问题的。只不过朱有爋继承了其父亲爱折腾的性格,而且还青出于蓝。更巧的是“逆袭”了自己的一众叔叔们成为皇朝继承人的朱允炆,是朱有爋打小一起读书的同学。

成功的榜样也激发了朱有爋澎湃的“上进心”--成为周藩的亲王。只不过《皇明祖训》的限制让朱有爋只能另辟蹊径,也就是自己的父兄丢失亲王爵位。

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,朝廷授以金册、金宝,立为王世子。如或以庶夺嫡,轻则降为庶人,重则流窜远方......

亲王次嫡子及庶子,年及十岁,皆封郡王。授以镀金银册、银印。

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,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。建文帝非常不信任自己的一众叔叔们,一上台就效法汉景帝,以强硬的手段削藩。

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,一时间揭发各藩王隐秘、不轨的弹劾奏疏、密报纷纷涌向朝廷。这其中有一份告发周王朱橚的奏疏震惊天下,原因倒不是奏疏的内容,而是举报人。朱有爋向朝廷举报自己的父亲欲谋逆,置自己的父亲于死地。

在古代,孝道是构建皇朝的基础。在倡导“父为子纲”的明代,朱有爋的行为不但触犯了当时的道德底线,实际上也违法了。在过去“子告父”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十恶不赦之罪,一般都要求官员“勿听”。而且即便是父亲有罪,儿子也要判处斩刑。

朱有爋为啥这么干?说他忠君爱国、大义灭亲那就是笑话了,连自己父亲都不忠的人,至少在明朝没人信他会忠君。与朱有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同母亲哥哥朱有炖,朱有炖上疏朝廷将所有罪名都认到自己名下,只求朝廷能够饶恕自己的父亲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