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5章 难兄难弟(1 / 2)

有了最新进展的李景隆很是干脆和积极,立刻便着手安排人以最快的速度把汝南王朱有爋给带到了面前,眼下周王的两个儿子都以拿捏在自己的手中,相信只要用这两个家伙作为敲门砖,很快便可以探知周王的更多秘密和罪证!

事实也并不出他所料,被带到了李景隆面前之后,甚至还没来得及恐吓和动用大刑,汝南王朱有爋便痛快的承认了,自己和父亲妃子私通的具体事实,但奇怪的是,朱有熏拒绝承认那女子是自己父亲的妃子,惹得李景隆和张丹青两人面色诧异不已……

张丹青更是好奇的哭笑不问着说道:“你父亲的妃子,怎么说也是朝廷登记在册的,甚至是经过合理合法的手续的,更是用轿子从偏门抬进王府的,怎么到你的嘴里,竟然不承认那是你父亲妃子?”

大轿子抬进王府?对这个说法,朱有爋呵呵一笑,并不显得一脸认同的样子!

普通的妃子和正式的王妃还是有着明显身份区别的,地位大致相同于小妾!

“三妻四妾”只是虚指,形容妻妾数量之多。在实际上,则是“一夫一妻多妾”制,即:在古代,同一个成年男子,也许拥有为数众多的妾,但有且只能有一个妻子。

我国古代社会结构稳定、等级鲜明,成熟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功不可没,夫妻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。

西周时期的贵族阶层中就存在妻妾制度的雏形,那时正式的名称叫“媵(ying)制”。媵就是随嫁、陪嫁的意思,诸侯们在正式娶妻时,女方会带着一些男女作为陪嫁,男的被称为“侄”,女的则被称为“娣”。

对于这一规矩,《公羊传》中这么解释:“媵者何?诸侯娶一国,则二国往媵之,以侄娣从。侄者何?兄之子也。娣者何?弟也。诸侯一聘九女,诸侯不再娶。”

这段话的意思是:一国的诸侯娶另一国的女子为妻室时,嫁女方还必须有两个同姓国派送女子和男子去陪嫁,陪嫁的女子称为娣,而陪嫁的男子称为侄。诸侯一般都可以一次娶妻连媵娣共九人,然后便不再娶。“媵娣”,就是早期的妾。

随着传统分封制的逐渐崩溃,一些贵族逐代没落、下沉,“媵制”适用的范围扩大到民间,我们所理解概念中的“妻妾制”渐渐成型。

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,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,但妾就没有具体数量的限制(量力而行)。与之相对应的,就是嫡庶之别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