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连串的顺利和安排都让他信心大涨,但张丹青无比清楚,此时此刻的建文皇帝朱允文,纯粹是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!他的真正目标和终极目的却是,那个正手在北方,手握着十几万兵马的燕王朱棣,也就是他的那个倒霉四叔!
但真正谁倒霉?
怕是只有张丹青才清楚!
按理来说,朱允炆削藩这盘布局严密、落子狠辣的棋局,朱棣靠什么逆袭?
谈起明朝初年的靖难战争,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?初出茅庐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面对自己四叔朱棣时昏招百出,他的智囊集团方孝孺、齐泰、黄子澄等人更是书生误国,最终导致大好基业就此断送?
如果我们仅仅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话,那确实可以简单地得出这样的结论。甚至史书上对于这场皇室内战的描述,也在有意无意引导后人往这个方面去联想。对于明朝官方来说,朱棣无论怎样洗白,都逃不过一个“篡“字。那么怎么办呢?把朱允炆描写得“傻白甜“一些,把方孝孺等人描写得昏聩一些。千错万错,都是罪臣的错,皇帝最后想不开自杀,与我太宗文皇帝无干。而朱棣对方孝孺等人的铁血屠杀,也激起了当时及后世文人的极大愤慨,于是在他们的笔下朱允炆越是“白莲花“,就越显得朱棣残暴不仁。
可是朱允炆再怎么年轻,登基的时候也已经22岁了,接受了其祖父朱元璋六年的储君培养。朱棣篡位后重修《太祖实录》,有学者认为他大肆修改,造成史料价值下降。事实上《太祖实录》只是在洪武朝末期的篇幅大幅减少,说明朱棣将原书中涉及建文帝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除,反过来证明朱允炆其实得到了很多实际政务的锤炼,绝不是一个在继位时一窍不通的新手小白。
整个靖难战争篇幅太长,笔者今天就来聊一聊朱允炆自登基以后,直到朱棣造反之前的这段时间内,朝廷为了削藩使用了哪些手段,做了哪些布局,以及建文君臣是否真的如史书所描述的那般昏庸。
削藩的终极目标:燕王朱棣。
朱棣,朱元璋第四子,封国北平。太祖皇帝心心念念的是亲王们能起到“藩屏国家“的作用,所以明朝初年各地星罗棋布般分布着大量的亲王。那么为何说朱棣是建文朝廷削藩的终极目标呢?朱允炆登基之时,在外的大明亲王及其封国分布如下:
秦王朱尚炳(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长子),封国西安。
晋王朱济熺(太祖第三子晋恭王朱棡长子),封国太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