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7章 质子(1 / 2)

对于送入京城为质子这种事情,朱棣并没有过多的犹豫,很快便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入京城之中。一路只安排了少量的王府护卫加以护送。而燕王朱棣自己则一边装疯,一边紧锣密鼓的开始抓紧招兵买马的暗中谋划。

并通过三个儿子送入京城为质子来极大地延长自己的准备时间。

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,说心中有万般不舍,但为了取信朝廷,也唯有出此下策。这可就苦了朱高炽,朱高煦等人,三个皇子皇孙,一路上反复的折腾和迁徙,费了老鼻子劲才风尘仆仆的赶到了南京城。

质”最初指贵族或诸侯国之间作为“见面礼”的物品,也就相当于抵押品,为的是来加强交往的信用。后来,物品已不足为凭证,又出现了“以人为质”,诸侯国之间就以王子为质,来对双方关系来加以约束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
那时候国君基本都是一二十个儿子,既然是抵押就必须是贵重品才有价值,总不能随便拉个儿子出来。于是,做人质的不是太子,也是地位比较高的公子。

一般来说,太子或重要的公子去他国做人质有几个原因,一是两国结盟为表示缔结友好关系的诚意,互派人质。二是战败的一方纳质求和,主动认输。三是小国为求得大国保护,主动送公子为质,大国也会为了一时利益需要向别国送公子来做交换,像晋国、楚国这样的大国都曾派太子出外做过人质。

战国时期,诸侯间公子为质更加普遍,但是相互间信用越来越差,原来互为人质还会注重盟约守信,这时候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换和争斗。由于战争频繁,公子想要上位也要有功勋荣誉的,相比于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,去别国做人质倒是性价比较高的手段了。于是比较有路子的人就会找一些风险较小的诸侯国去做人质,来谋取日后发达的资本。

秦国当人质最着名的就是子楚父子了,当时因为秦国多次攻打赵国,子楚(又名异人)在赵国做人质的日子不好过。吕不韦用一个商人的精明眼光发现这下淘到宝了,还把一个宠爱的女人赵姬送给了子楚。

终于在吕不韦的筹划下,子楚成为了秦王,并且和赵姬生了嬴政,就是后来一统六国的秦始皇。不过据说嬴政是吕不韦之子,而且吕不韦和赵姬此后还继续藕断丝连,使得这段轶事至今成为影视剧制作的热点。

做人质的公子也有混的差的,燕太子丹就因为在秦国过得不如意,没有得到秦王嬴政的礼遇而觉得受到羞辱,心怀怨恨找个机会逃回了国。后来在秦国横扫六国的军事压力之下,太子丹咽不下新仇旧恨这口气,想用“荆轲刺秦图穷匕见”的计策来实施斩首行动。不料刺杀失败,秦王加速攻燕,燕王迫于压力杀太子丹向秦王谢罪,只留下了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的悲歌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