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7章 质子(2 / 2)

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秩序大变动的时期,周天子越来越不被诸侯放在眼里,甚至还出现了周平王与郑庄公交换质子的“丑闻”。

西周灭亡后,周平王在郑国、晋国等的庇护下东迁,周平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,但是心里又对他们的强势内心不服。有次暗地里想把郑庄公拿下,不料事情败露,反被郑庄公来兴师问罪。周平王不敢承认,说绝对没有这事,不信我们交换儿子为人质为证,相互友好不准反悔。

周平王这一心虚就糗大了,堂堂周天子的王子和诸侯的公子互为人质,显然是自贬身份,其他诸侯国看到了也更加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。

秦汉以后,国家一统,公子为质的性质和形式也发生了转变,成为中原政权和草原政权交往和融合进程的一部分。

汉初由于乱世初定,受到来自匈奴的威胁,不得已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,而等到国力强盛之际,汉朝大规模出击匈奴,经略西域,“献质子”成为西域各国向汉朝表示臣服的标志。

为此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制度来规范质子的征取、迎送、管理、教育等,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外交和边疆管控功能,此后质子管理制度在历代都有所延续,发挥着汉民族与周边诸族融合,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。

提起秦始皇就不得不提他作为质子的生活,提起燕太子丹,那也必须要提一下他作为质子的生活,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的这种质子生活对他们接下来的人生,影响相当大。因为他们在做质子时的屈辱,或者环境所养成的性格,导致了他们后来做事情的方法的不同。

而“质子”虽然只是个人质,但这个人质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。做“质子”的人,一定是各国君王的亲属,一般都是君王的儿子或者是身份高贵的世子等。战国时期,一个君王为了与其他国家稳定关系,就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到那个国家做“质子”,希望能够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。但是又有谁,好好的会喜欢把自己儿子送到别的国家去,生死拿捏在别人的手里?又有哪个贵族,会乐意去当这个人质呢?

“质子”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。他们虽然是贵族,但是他们身份的高低只是筹码的轻与重的区别而已。质子也是一群可怜人,虽然身为贵族,却身不由己,命不由己。作为一个质子,在别的国家,要怎么活呢?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