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8章(1 / 2)

和大多数皇帝一样,朱允炆对造反的人都是零容忍的态度,但是燕王朱棣让他不得不留一个心眼,毕竟这是他的叔叔,为此,他特别的下令,勿使朕负杀叔之名!

话说,朱元璋在元末乱世削平群雄,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大明王朝后,经过一番劳心劳力的治国,深感创业难、守业更难。

他通过总结历史上统治者亡国绝祀的沉痛教训,决定封建诸子为王,分镇诸国。

朱元璋认为,只有这样,才能本固支荣,从而确保朱明王朝君临万代。

洪武三年四月,朱元璋在分封第二子至第十子为亲王,手舞足蹈地对廷臣说:“先王封建所以庇民,周行之而久远,秦废之而速亡。汉、晋以来,莫不皆然。”

朱元璋认为,周朝之所以可以延续八百年,就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建土制度;而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,就是没有实行这一制度。而且,汉、晋以来,各朝各代的败亡都是这个原因。

朱元璋似乎忘了,汉高祖刘邦是实施过封建诸藩制度的,后来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“七国之乱”;与之相类,西晋也发生了“八王之乱”。

但是也不能怪他,作为一个慈爱的父亲,朱元璋自以为是的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儿子们,认为他们不会造反的。

朱元璋只顾着沾沾自喜于自己这一想法,眉飞色舞地说:“朕封诸子颇殊古道,内设武臣,盖欲藩屏国家,备悔御边,闲中助王,使知时务。所以出则为将,入则为相。”还一再强调:“为长久之计,莫过于此。”

为了实现诸藩拱卫中央的目的,朱元璋在各王府中设立相府,任命了文相、武相、文付、武付。武相和武付多派宿将充任,如华云龙为燕府武相,耿炳文为秦府武相,汪兴祖为晋府武付,吴祯为吴府武付。

有了将,还需有兵。朱元璋诏令:“凡王国有守镇兵,有护卫兵。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。其护卫兵从王调遣。如本国是险要之地,遇有警急,其守镇兵、护卫兵并从王调遣。”规定设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,每王府设三护卫,约为一万六千多人。另外还有权节制封国内的守镇兵。

这还不够,朱元璋还有意识地安排王府官兼任地方高级职务,如郑九成为秦府左相兼陕西行省参政,汪河为晋府左相兼山西行省参政,等等;即亲王有权过问所封国内的重大事务。

洪武三年,汪河赴任晋府左相兼山西行省参政时,好友苏伯衡写《送晋王相江君序》相赠,文中这样慨叹:“矧今晋王所赐履表里山河,乃尧之故都,叔虞之旧封,韩赵魏之全壤,地大且要,保王躬而制外阃。”

想想看,单以一晋王论,其已占尽了战国时韩、赵、魏三国之全壤;诸王的权势加在一起,岂不会导致强枝弱干之势?!

有大臣觉察出了其中的危险,不断提醒朱元璋。

其中,洪武九年,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万言书,说:“国家裂土分封,使诸王各有分地,以树藩屏,以复古制,盖惩宋元之孤立、宗室不竞之弊也。然而秦、晋、燕、齐、梁、楚、吴、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,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,亚于天子之都,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。臣恐数世之后,尾大不掉。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