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儒修才气(1 / 2)

“在下苏鹤,长安人氏。”

等等。

王之涣?

这名字怎么听着这么熟悉?

王之涣笑道:

“在下不识水性,方才若非恩人出手相救,此刻早已成淹死鬼了,如今已近午时,苏郎君,请入江陵城中一叙,可好?”

苏鹤欣然同往。

进城后,二人找了间酒肆,点了几盘荆州特色的小菜,畅聊了起来。

“原来苏郎君也是要去长安,我出门游历已有两年,正要前往长安考明经科,你我二人不妨同行,身边也好有个照应。”

苏鹤好奇道:“明经科?”

王之涣笑道:

“是啊,景云元年因朝廷变故,长安动乱,故连续两年未开科场,今年年初,陛下下旨再开科场,我也是收到了家里的书信,这才准备启身入京。”

“王郎君为何要考明经科,不考进士科?”

“唉,进士科太难,我本就才识不足,现下又是足足三年未考的天下俊才一朝齐聚,进士科想必更加不易考取,还是考明经科为上。”

俗语云: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。

唐朝的进士科确实极为不易,据说入京参考省试的生徒和举人们,六十人才能进一人,可见竞争之激烈。

须知,这些入京赶考的人,几乎全是世家贵族的子弟,从小勤学苦读,书香熏陶,名师典籍,应有尽有。

更遑论那些寒门中人,以及真正的平民百姓,明经科都是难以逾越的天堑。

至于被废之前的秀才科,更是难如登天,终大唐数百年国祚,仅有二十九名秀才。

就是因为太难,所以于高宗皇帝时期就被废除,后面的几百年不再设立。

夹一口鱼糕吞咽入肚,苏鹤忽然想起一事,连忙问道:

“王郎君是晋阳王氏子弟,乃五姓七望之一,想必一定修行过吧,容在下冒昧,敢问是何境界?”

王之涣摇了摇头道:

“什么晋阳王氏,不过是一脉分支罢了。”

“提起修行,实在惭愧,我学识粗浅,不通经典,到现在也只是儒道三境而已。”

儒道三境?那就是不惑境的儒修了,已经堪比武道三境的易筋境武修。

“郎君既是不惑境儒者,为何方才在江边……”

王之涣解释道:

“儒道修行,首重圣道,诗文才气虽有各种伟力,但终究只是外物,不可把心思放在这上面,故而儒道五境格物境之前,全都是修身的范畴,没什么战力……”

儒道修士的对敌手段,就是创作诗文辞赋所产生的才气,才气会根据诗文意境情感不同,展示出不同的神奇伟力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