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大喜过望,说道:“让朕瞧瞧!”
他被这本书的厚实吓了一跳,连忙打开一看。朱标一直在为自己的父亲辩解。
朱元璋越是翻阅,越是心惊,周先生写的这本书,不仅是他从未见过的完整的,而且是他从未听说过的新技巧。
除了种子的选择、栽培、浇水、肥料、药剂等,还有根据气候、土壤情况,对各种作物进行管理的方法,比如大明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的棉花,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。
朱元璋忍不住一拍大腿,大声喊了起来。
“周先生当日展现出来的,竟然只是他实力的一小部分!”
朱标也是点了点头:“没错,周老师博学多才,我最近一直跟在他身边,总觉得他好像懂了一些东西。”
朱元璋扫了一眼桌上的文碟,叹了口气:“若是有周大人这样的人才,朕也不用这么担心了!”
朱标微笑着安慰朱元璋:“父亲,天佑了我大明朝,你也是有眼光的,没有浪费他的天赋,否则当年也不会没有发现周大人的才华。”
朱元璋哈哈一笑道,这话说到了他的心里。
他是真的相信,上天一定会把这样的天才,赐给大明的。
“阿泰,这件事就拜托你了,如果你实在抽不出时间,就把你四哥也叫上。”
“我觉得周先生的那个所谓的实验地挺好的,你让人按照周先生的方式种植,同时将《农经》上的知识消化吸收,等整理好了,再让农民们去宣传推广。”
“这件事情,必须速战速决!”
朱标领命而去。
监察院和户部也派人参与其中,很快,第一个普及了棉田的地方,便开始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改良。
当《农学》的消息,在田间大街小巷中流传时,周成这个名字,就像一阵风,席卷了整个村子,他虽然躺在床上,但是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名师值。
这些数字,每一个都是随机的,但是绝对是海量的,这段时间,周成每次醒来,都会被系统中突飞猛进的名师值震惊。
他也不奢望黄老哥会立刻用到这本《农经》,也不奢望他能立刻向官府禀报,周成想着这些人有可能是有功劳的,他们庄子里的田地应该很多,告诉庄头佃家,告诉他们关系好的同事也无妨。
技术和知识的自动普及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也是一个过程。
但周成去了镇上,所有人都来找他了。
“周老师,你就是周成,也就是《农要大全》的作者?”
此县距离应天郡不算太近,故而当地人以“京都居民”自居,见多识广,见多识广。
看到周成,都在询问,这才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