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结果刘和早有预料,估计袁氏、董卓的气运洪流怕不得要数以亿计,那能轻易做到改弦易辙。
挑战尚书台权威,就为薅羊毛。羊毛既已薅到,管他谁去赴任。
酒宴散去,众人纷纷起身告辞。
董卓却独留刘和一会儿。
董卓说:“难得子玉直言不讳,为本相筹谋。”
刘和瞎说道:“此乃属下本分。”
其实我为了薅羊毛我能告诉你吗。
“吾深知汝之所言皆出自肺腑。”董卓道:“又岂会不知韩馥、张邈是袁氏故吏,但放眼朝野上下,又有几人和袁氏无瓜葛,便连本相亦是太傅袁隗所拔擢。”
他又说:“吾便算不用韩馥、张邈、刘岱、孔伷、张咨,也要启用他人,结果还不是一样。关东世家同气连枝,杀又杀不完,吾只有怀柔感化分而治之。”
刘和对他不禁刮目相看,董卓并非后世所说那般愚蠢,敕封群雄给自己掘坑挖墓,他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天下那么大,他手下的亲信将校都手握兵权拱卫京师,根本没有那么多自己人派出去治理地方。
权宜之计,就是亲手拔擢人才派往各处,希望他们能感激知遇之恩给自己助力,最起码别太白眼狼。
关键的问题就在于,董卓崛起的太快,一溜无量涨停一字板登顶,根本来不及夯实基础。
对比来看,还是曹操、司马懿这种够老奸巨猾。
董卓示意刘和可以离开,并许诺定会重用。
刘和说多谢董相,然后施礼告辞。
两天之后,天子下诏敕封韩馥、张邈等五人新的任命,五人上殿面君谢恩。然后又去丞相府拜别董卓,各自收拾行装择日起身赴任去也。
反董阵营渐趋成型,刘和数着日子,轰轰烈烈的汉末群雄大乱斗就要拉开帷幕。
董卓掌控尚书台后,对尚书令王允愈加信任。
王允也加紧培植亲信丰满羽翼的举措,举荐卫觊卫伯觎进入尚书台任尚书左丞,辅佐尚书令治理政务。
举荐卫二公子卫仲道为茂才文学,表奏入尚书台为尚书郎中。
在王令君运作之下,河东卫氏的崛起也势如破竹。
王允为了巩固地位,保证河东卫氏在仕途上的顺利发展,也为了某些不可对人明言的隐晦目的,促使王允联手卫氏,加紧对蔡邕家的联姻计划。
蔡邕是举世闻名的清流大名士,若能联姻成功,对拔高卫氏地位有着无可言喻的好处。而王允也能间接影响左右蔡邕。
卫氏那边也有足够理由加快联姻进度,卫仲道的箭伤不见好转,卫氏的起家就靠两兄弟的仕途发展,所以卫仲道必须健健康康的,无论用什么办法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