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是因为解缙的这脾气,他才能放心把大典的编撰让他去做。
要是变成门生故旧说辞请托攀交情的地方,谁还能把全部心思放于编撰之上。
而在次日,解缙与朱标复旨之际,朱允熥也已经提前和朱标说过了码头上的事情。
朱标担心解缙太执拗了会得罪人,也不得不劝道:“编撰工作需要一丝不苟,同样也需要同僚和睦,望卿能明白。”
老朱欣赏解缙的才干,没少在解缙身上下过苦功,想要让他回乡磨炼性子然后能有所成就。
但,很显然解缙没多大改变。
对朱标这番开口婆心的劝说,解缙仍还是那副澹澹的态度,回道:“臣遵旨。”
答应是答应了,如何践行就难了。
“你选取百人,把编撰的事宜组织起来,同时朝廷也好下旨,请地方送孤本典籍进京。”
“纸张不易保存,为了后世子孙我辈更应努力,凡孤本典籍即便誊录也还要加以珍藏,绝对不可有丝毫的损毁。”
“同时朝廷也会安排有经验的匠人一并冲入,负责完成古籍的修复。”
“这些人全部由你带领。”
朱允熥随之开口,安排了近期行动。
“臣定不负所托。”
解缙连谦让都没有,便直接接了下来。
有这样的信心倒也好。
“区区百人编纂还不足以完成这么浩大的规模,编撰之人可有多挑选一些,时间久了也不怕,要做到精益求精。”
最后,朱标又补充。
话句话说,声势多浩大都行,但一定要编撰到最好。
毕竟是要传世的,肯定不能马虎的。
从乾清宫出来,解缙这总编撰就算是正式上任了。
朱标特意从宫中挑选了些太监,做搬理书籍研磨打扫粗使所用。
这些体力活儿本来交给武人最合适,但又怕他们粗手粗脚的办不好事情,只能找宫中的太监去完成了。
这些人体力虽不足,但贵在细致。
而之后的时间,就是解缙对编撰官的赛筛选了。
毕竟是国家级传世的典籍,编撰官们少不了得学识渊博,不能出现一丁点的瑕疵。
除此之外,还要足够的细致,并且性子澹然不能焦躁。
毕竟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办到的,既想要得名那就得耐得住性子。
在解缙的筛选中,并不考虑你之前是啥功名,全部都得重新考察。
这些人辛辛苦苦求取的功名,本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事情,在解缙那儿却变得不值一提,不少对之诟病不已。
还有人甚至上奏弹劾,说解缙不相信朝廷的取仕之道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