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标杆
郑成功对周全斌的信任来自于对原本历史的了解,同时也来自于对明郑未来的自信。这个胸怀韬略,胆识气魄皆备的武将,缺少的只是一个舞台,而原本历史上的明郑,因为局限于二岛,并没有这么一个舞台给他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华。
但如今,局势已经大为不同,郑成功可以让他花几年时间,和尚可喜这个十分难缠,但是被李定国绑住了一条腿的老狐狸,在可控的斗智斗勇中,成长得更为强大。
在历史的轨迹已经偏离,后事难以预料的情况下,郑成功将不再能提前预料到清军的行动,进而用兵如神,以弱胜强。但他如今有了后勤基地,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威望,也就有了容错的机会,一个比满清更为高效的体系和在这个体系里面,不断发光发亮的人才,将会成为明郑克敌制胜的关键。
而以上对下,手握大权,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相对简单的,安抚好了周全斌之后,检查完防御工事修建进展,并对此表示认可的郑成功在南海卫城的军营中,召开了重返漳州府的最后军事会议。
会议上,随着洪旭在会前传来了最新的军报被宣读,众将才知道同安城城墙已经第三次被轰塌,而趁机进攻的清军也再一次被城内的军民拼死击退,同安城又一次被守住了。
但此战之后,洪旭估计城中原本的两千五百多名守军,近万民夫乡勇,已经损失大半,城中虽然不缺粮草,但剩下的妇孺几乎不可能守得住城池。而且,那道趁夜修复的垮塌城墙之后,只有一道木墙,若是再被清军的火炮轰塌,同安城必定不能再支撑,
且说,同安城的城墙早就在五年前就被清军破坏,郑成功下令重新修缮之后,坚固程度并不能和原本相比,而城内的数万军民虽然早有准备,但大城小城之间的防御能力是天差地别的,他们只能靠人命来填。
不过,明郑留守大军主力并未损失,国姓爷又在广东不断传回捷报,这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。不然,小小一个同安城也不可能在两万多清军的围攻下,反复守得住那么多次。
鉴于局势的危急,郑成功和诸将一番商议之后,最终决定采取最为强势的方案,西征大军和留守漳南的主力大军共同行动,将这支清军主力直接逼退。
同安,高浦所,长泰三城在原本的计划中,如果局势不利,都是可以被放弃的。但随着西征大战的提前胜利,明郑西征主力尚能一战,局势又一次迎来了转变,特别是三城目前还一城未破,守城的军民展现出来了顽强让人敬佩,这对于振奋人心而言,十分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