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典型
大年初一,检阅完中军和近卫营的演练情况之后,初二,郑成功又领着一众将领到了长泰,检阅左军和前军的新式军阵训练实况。黄廷虽然说得头头是道,还十分识趣地把相当一部分功劳推给了自己,但郑成功在亲眼所见之前,都不放心。
而且,他还打算来一场对抗演练,以检验这种新型方阵的训练成效。如果只是单纯的训练,很多问题都是看不出来的,到了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,那便极有可能漏洞百出,损失惨重,甚至是全军覆没。
若是真到了新军阵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的时候,郑成功再想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,继续这种军阵的训练和发展,就会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。
要知道,身处时代之中的人大多是短视的,绝大部分人都很难看到未来发展的真正趋势,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,每一个方向都有其优势和成功的道理。只不过最终被历史记住的,是活下来的那个真正的历史趋势。
所以,每一项新政和改变,都需要有卓越的成效来服众,否则便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,除非它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。没有人需要所谓的理由,也没有人想听失败者的解释,想要服众,就必须拿出成果来。
郑成功虽然记得“莫里斯方阵”的基本编制,郑军也具备训练的基础,黄廷还根据实际的训练反馈,做出了一系列细节上的调整,但他们面对的敌人,士兵所配备的武器都有所不同,这使得郑军在训练的时候,必须要进行本土化改进。否则,就是东施效颦,徒增笑料了。
要知道,从瑞士方阵,西班牙方阵到莫里斯方阵,以及古斯塔夫方阵,每一次演进和改变,都和火枪的威力增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甚至可以说这是火枪兵逐渐取代长枪手,成为战场主力的过程。
因此,军阵中的火枪兵使用的是什么火器,射速如何,有效射程如何,士兵之间的间隔要求是多少,火枪兵和长枪兵的比例,都是决定了方阵编制和部署的关键,也是军阵在防御力和兵力的充分使用上必须要做好的权衡。
而参观完左军和前军的联合演练,对军容军阵表示满意之后,郑成功随即让黄廷和余新着手安排军阵对抗演练的事宜,并让参谋部持续跟进,直到练出真正能应对战场的新式方阵。
除去大军两种主要军阵的训练之外,郑成功最关心的还是火炮,他巡视完部署在西面的右军之后,便乘船来到了中左所岛上,开始巡查其上的火炮工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