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知道,给郑军干活,是能吃饱饭的,而且吃的还是番薯饭,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吸引力的了。要知道,别说是饱饭了,如果郑成功顿顿管他们番薯粥,他们不介意给这位鼎鼎大名的国姓爷加件黄衣服。
明郑的军官们自然也是早有预谋,还告诉了他们很快就会有下一支部队经过,这次没被选上的,可以等下一批,他们一定能被“拉壮丁”,吃上国姓爷的饭。
这些地方郑成功刚刚收复,减租减息的政策因为新一年的夏粮没开始收获,还没有惠及到他们。而当地又没有设立工坊的条件,他们的生活此时都没有像泉兴等地那般,得到极大改善,要求自然是低很多的。
而明郑的财政也不宽裕,自然不会四处散财,延平,汀州,邵武等州府山地纵横,道路崎岖,需要征召大量民夫,为军队押运辎重粮草,这是本来就存在的需求。
虽然郑成功也可以选择直接征徭役,但多拨点钱粮,然后徭役征一部分,每一个州县都有偿再征集一批民夫,等他们在夏粮丰收的时候,体验到减租减息政策的好处之后,明年这些地方的征兵自然就不用愁了,这些山民可都是极好的兵源。
当然了,对待经济落后,生活困苦的山区是这样的法子,对待兴化等地的百姓,就得派出教导队,宣传司,以及文艺队,在这些的基础上,展开文化攻势了。
郑成功相信除了他之外,没有人会再去做这样的事情,这些如何看起来是亏本买卖,但赢得民心之后,想要赚回来,那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。
南线,西线两路大军同时进发,南线的主力很快便穿过兴化和福清之间的海边狭窄通道,进入了福清,在看起来已经空荡荡的城中休整一日之后,郑军主力又继续北上,随即进入了闽江以南的平野,长乐县城的周边。
经过近一年的残酷斥候战,甚至郭廷还指挥亲军营出动过数次,长乐县周边的村落已经十分破败,到处都是废弃的村子和荒芜的田地,周边更是基本没了百姓。原本富饶的福州平原,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变得一片荒凉凋敝。
中军提督甘辉比郑成功提早一步来到了前线,此时已经统领亲军营的兵马占据了福州城南面的方山,并立起了大营。郭廷则是领着新建的亲丁营包围了长乐,赫文兴的骑兵居中策应,他们连续击退城中清军的三次突袭之后,长乐的守军根本就是已经放弃袭扰战术,彻底安静了下来。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