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地家电产业发展历程,基本就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。是把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,在短短几十年中再重新走一遍。
就如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城市化,离不开房地产一样,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家,转变成现代化工业国家,也离不开家电制造业。
中国的家电产业在50年代就已经起步了,但到了80年代,中国家电产业依然非常落后,核心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字,穷。
随着改开的进程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,家电产业规模的高速发展,是一个必然的趋势,内地家电企业的内卷严重,更多的是因为家电产品的同质性太强,只能依赖规模优势进行商业竞争。
以英豪这几年快速积累出的资本优势,技术优势,如果在80年代初就大举杀入家电市场,毫无疑问是会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的,但陈兵却志不在此。
陈兵前世虽然做了一辈子的电子产业调研,分析了很多的案例,但本质上陈兵是偏向技术专家的,在商业竞争上夸夸其谈、纸上谈兵问题不大,但在真正的商业微操上,陈兵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。
陈兵重生回来,最大的优势,其实是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熟悉,了解正确的技术走向,可以提前进行技术布局,携技术发展的大势,来以力破巧。
因此陈兵将英豪的业务范畴,基本都圈定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产品领域,围绕的技术变化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展开,无论是计算机、通讯,还是现在刚刚开始成型的消费电子产业,都是需要不断技术迭代的产业,这些才是陈兵能发挥出长处,规避掉弱点的产业。
家电产业规模非常庞大,后世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了万亿,但陈兵会大举进入的,只有一个电视产业,而且重点也不会放在终端整机上,而是更上游的显示技术。
陈兵无意参与内地家电企业的内卷,但对内地家电产业的崛起却是乐见其成。因为家电产业的巨大规模,会为上游的电子零部件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,是内地健全电子产业链的基础之一。
80年代,内地家电企业的快速崛起,最核心的动力有两个,一个是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之后,爆发出来的巨大需求,另一个就是政策主导的设备和技术引进。
从1978年,内地派出了高规格的工业考察团,到霓虹进行考察开始,内地就一直在推进家电制造技术的引进,尤其是从83年开始,形成了一股技术引进的热潮。
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阿里斯顿冰箱,在几年时间了,中国从阿里斯顿引进了9条冰箱生产线,分别落地在不同的企业,所以在90年代可以看到好几个带着阿里斯顿尾缀的冰箱品牌。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