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。直到获奖的时候,田中耕一还只是一个公司的基层职员。甚至诺奖都公布了,霓虹的学界都不知道这个突然蹦出来的诺奖得主,究竟是何方神圣。
他获奖的理由是,1985年实验过程因为一次错误,获得的偶然发现--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方法,这也是他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。而因为这篇论文,当年他也从公司获得了唯一一次额外奖励,大约700人民币。
在获得诺奖前,他在基础研究岗位上已经默默工作了20多年,只是霓虹众多的基础科研人员中,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存在。
田中耕一获奖无疑具有极大的偶然性,但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,其实是大量霓虹人员,在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搞基础科研。
正是有了这些基层的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,霓虹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的极快,到了80年代,开始全线击溃灯塔的电子元器件产业。
是的,就是全面击溃。就是在这种全面击溃之下,全球电子元器件产业,出现了向霓虹的大转移,后来的美日半导体协定,以及灯塔对宇宙国、宝岛电子产业的扶持,都是灯塔国这次全面溃败后的亡羊补牢。
整个80年代,其实都是霓虹在电子零部件产业高歌猛进的阶段,进入90年代之后,霓虹已经在电子零部件领域,占有了全面的领先优势,此后的全球电子原件市场,霓虹厂商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,甚至垄断了很多分支领域。
即使灯塔国通过霸道的美日半导体协定、广场协议等一系列手段,强行阻止了霓虹在芯片领域的崛起,但霓虹企业已经将根基,牢牢扎在更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化学和设备领域。
过去一年多,赵平频繁在灯塔出差,看到了很多被霓虹击败的电子元器件厂商,濒临倒闭,正在全面的甩卖资产和技术甚至公司股权。
原本,陈兵是希望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,推进内地来承接这些技术和产业转移的。但一年多的实践下来,陈兵遗憾的发现,内地现在根本没有承接这种技术转移的基础,最多做做三来一补或补偿贸易,赚点外汇,连全面代工都做不到。
内地的经济发展,因为特殊时代,曾经停滞过十几年,是在改开之后,才重新走上全面工业化的道路,到现在也仅仅才五年的时间。
如果说改开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,现在不过是刚刚下水,仅仅湿透了裤脚罢了。无论是资本、人才、技术等各个方面,内地都没有做好承接这次电子元器件产业大转移的准备。
更关键的是,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停滞,内地无论是官员还是企业经营者,思维中很多的桎梏都还没有打破,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次技术转移的战略重要性。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<!--20230412212821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