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短几个月时间,江南的大小商帮,以及那些早已经参与到走私贸易中的乡绅,甚至是江北,江西,湖广等地的粮商们,棉商们,都体验了一把人生的大起大落落落......
许多生意做得更大的人,一辈子都没有遇到的事情,他们直接一下子经历了个遍,以往指导着这些所谓商场老手们获利的所有经商之道,独门秘诀,还有他们最引以为傲,时时挂在嘴边教训后辈的人生经验,在这段时间,似乎都失去了作用。
当然,此事过后,他们很快就会发现,这些经验和秘诀还是有用的,只不过在最需要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时候,人性的弱点和信息的缺乏,总会使人失去理智,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在这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似乎永远都不会结束的价格危机中,无数想要囤货居奇,一把暴富的小商人直接破产,便是那些家底厚实的大户,也是靠着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,寻遍关系,找到销货的渠道,才勉强撑了下来,但也元气大伤。
毕竟,用后世的话来说,在这场明郑坐庄的“商业投机游戏”中,几乎所有人都是处于弱势的散户,包括那些身家几十万白银的大户,他们对于市场信息的认知极度匮乏,甚至关键信息的来源,还被明郑这个堪比国家机器的庞然大物控制着。
最关键的是,在此之前,因为虚假的繁荣,这些商人们囤积的货物实在太多了,在明郑还没有开始行动的时候,市场中便已经有不少商人为了筹措资金,自行降价销售,价格危机的信号,早就已经传出。
但被发财梦蒙蔽了双眼的人们,根本看不到,所有人想着的都是趁机狠狠大赚一笔,特别是那些错过了前几年的大好行情,刚刚上车的人,表现得最为狂热。
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如今在十七世纪发生的这一切,在后世更加发达和健全的市场中,还会重演无数次!
而作为对手,但又根本算不上对手的岳乐等清廷官员,则是在危机的最后一段时间中,靠着严厉考绩得来的欠税,抢购到了部分低价物资,不知不觉中,也从中收益,并尝到了不小的甜头。
岳乐在政治上“将计就计”,利用郑成功的假和谈,把自己塑造成了能够猜透郑成功心思,并加以利用的谋略高手。
财税上,他又通过严厉考绩,不断征收回了大笔欠税,还成功落实了新税的征收,清廷的财政危机由于松江,苏州,常州,等地的一笔笔数十到上千两的欠税回收,大大缓解。
甚至民间治理上,他也因为物价大幅下跌,整训新军的预算大为宽裕,受到了顺治皇帝平抑物价有功,乃是经世治国之奇才的赞扬。